高晓虹: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聚焦中华文化典籍,与古圣先贤对话;演绎典籍源远流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以来,以其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引发现象级关注,以震撼人心的文化力量,奠定了总台文化精品节目的新高度。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署名文章《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中谈及节目策划的初心和使命——“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典籍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 初心可鉴,典籍常青。《典籍里的中国》确实得到了广大青年的追看与热议。从首期节目走进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到第二期节目讲述中国古代重要科技文献《天工开物》,无数青年被典籍的魅力折服,纷纷在社交平台留言为节目“打call”,坚定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心与决心。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在评论文章中所说:“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些瑰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典籍里的中国》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是有历史感的“穿越”。 “穿越”是近年来备受年轻人喜爱的题材类型,人们认为,这类创作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纵横时空的恣意,实现了精神消费的反哺。然而,不少穿越作品因为架空、失真而饱受争议。在历史题材领域,“穿越”一时间甚至成为了“戏说”的代名词。 牛年伊始,一部全新文化作品的出现,校正了人们的认知,它就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的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主创团队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 节目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长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燃万古之明灯;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千年之经义。这档节目以强烈的仪式感、厚重感和时尚感,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涵养着坚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 从新春伊始至今,央视在黄金时段陆续播出了《尚书》和《天工开物》,让我们眼界大开、脑洞大开、胸襟大开。细细研读这两部作品,呈现出以下创新亮点。 从历史感出发 做有思想穿透力的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纵横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的传承,目光之深邃、格局之远大,抚今追昔、胸怀天下。以《尚书》为代表的中华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这些瑰丽的文化密码讲述着我们中国人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该去向何方。 “穿越”在这档节目中,是一种知来路、明去路的手段。戏剧演绎和专家阐释的双线赋能,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今日之中国。 比如,理解了《尚书》里民本思想的由来以及后世的继承发展,特别是对当代的影响,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我国会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带领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为自古而今,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明其所愿。 比如,理解了《天工开物》里的“贵五谷而贱金玉”,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基;为什么从宋应星到袁隆平,一代代科学家怀揣着“禾下乘凉梦”,殚精竭虑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为什么我们国家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把“种子”视为农业的芯片提速攻关。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样的穿越,才有历史的格局、才有时代的情怀、才有文化的担当。它贯通了时空、打破了隔断,让我们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如果说“穿透力”是思想性的最高境界,那么《典籍里的中国》几乎可以称之为当下文化节目的扛鼎之作——它跨越了时间的墙,推开了历史的窗,吹拂起新时代的风。 任想象力驰骋 做有艺术震撼力的节目 文艺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它需要创作者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而前提是要有史识、史才、史德。 《典籍里的中国》,充分体现了电视人的理想与追求,呈现出文化人的品格与造诣。纵观整部作品,真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将陆机在文艺理论传世经典《文赋》里的名句转化为时代作品,搬上舞台,呈现于荧屏。 《尚书》中,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多个朝代,围绕《尚书》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传承的巡礼并且一直延展到2021年,在现代化的图书馆里驻足观赏今天的孩子如何读《书》。 《天工开物》这一期更有魄力和胆识。撒贝宁邀请老年宋应星来到300多年后的今天,看后世如何在天空、大地、海洋里续写《天工开物》,看今天的人们过上了怎样一番“衣食富足,禾下乘凉”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宋应星和袁隆平跨越时空的握手一幕,当宋应星从袁隆平院士手中接过那株超级稻谷时,时间静止、空间无垠。 中华美学讲求知、情、意、行相统一。无论从电视文艺还是电影艺术、戏剧艺术的视角来打量融合创新的《典籍里的中国》,它都彰显出1+1+1>3的复合魅力。古风习习的诗意舞台,汩汩流淌着光彩夺目的中华审美风范。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用层层递进、节节攀升、步步生花的创新,不断树起文化节目新的座标,恭贺这支“梦之队”在向着文化高峰不懈攀登的征程中,创作了又一部载入史册的“中国”品牌作品。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涌现,持续惊艳我们,滋润我们,鼓舞我们。 (责编:刘佳、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责任编辑:) |